许多北京市民在工作之余,最向往的去处,莫过于刚开放不久的国家大剧院了。从2007年12月22日开始的国家大剧院开幕国际演出季,门票销售已经过半。据售票处的工作人员介绍,今年1月份的门票已售罄,所幸的是,今年2月份和3月份的票已经开始发售。
事实上,开幕国际演出季的门票并不便宜,对许多工薪阶层人士来说,算得上是一种奢侈消费了。但正如一位教师朋友所说:“到国家大剧院听音乐会,不仅能享受到小泽征尔、郎朗、凯瑟琳·芭托等巨星参演的音乐盛宴,还能近距离体验一把高科技的魅力,就是贵点,也值了。”
的确,国家大剧院的建设,使用了许多高新技术,可以说,国家大剧院是当今世界建筑科技的代表作品,是一个高科技造就的“蛋”。那么,国家大剧院究竟使用了哪些高科技呢?您先别着急,听我慢慢说。
湖水为什么不结冰
远观国家大剧院,就像一个浮在水面上的“蛋壳”,尤其是夜晚,灯火通明的国家大剧院倒映在湖水中,犹如一颗在黑夜里闪闪发光的夜明珠,美轮美奂。我们得感谢国家大剧院的总设计师、法国设计大师保罗·安德鲁先生,是他的浪漫气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景观。
一月是北京最冷的季节,寒凝大地,滴水成冰。但去过国家大剧院的人都会发现,环绕剧院的这片湖水,却是碧波荡漾,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是工程技术人员采用了一套叫做“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的装置,这套装置的基本原理就是从地下抽取温度在15度左右的地下水和从人工湖里抽出的湖水在各自的管道中循环,两个管道在墙体内都呈螺旋状交错在一起,这样,既能使得这潭面积为35000平米的湖水基本保持在零度以上的恒定温度,又不会因为水源直接交换而引起浪费、污染。如此一来,这潭湖水就实现了一年四季“春水荡漾”——冬天不结冰,夏天也不长水藻。
蛋壳怎么搭起来的
许多人把国家大剧院亲切地称作“蛋壳”,其实,这“蛋壳”只是国家大剧院的穹顶,由148榀巨大的径向弧形钢桁架组成的骨架和装在这些骨架上的2万多块钛板、1200多块超透明玻璃板拼装组成。这个大穹顶是目前我国跨度最大的壳体钢结构建筑,据说可以把开过亚运会的北京工人体育场全部罩住。站在这个钢铁天穹底下,会有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但令人惊奇的是,如此巨大的钢结构中间却没有一根柱子支撑,也就是说,在遭遇地震、暴风雪等自然灾害时,总重达1.2万吨的大穹顶要完全依靠自身的力学结构体系来保证安全稳定。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总设计师保罗·安德鲁先生曾就穹顶的安全问题设计过一套方案,想在穹顶底部安装多个橡胶支座,利用橡胶可变形的材质特点,来缓冲外界带给大剧院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据说,法国的凯旋门就是用类似的橡胶支座作为减震设施,并用千斤顶顶起建筑的方法更换。
但问题是,橡胶支座的使用寿命只有30年,而剧院的设计使用寿命是100年。这个大穹顶可以像法国的凯旋门那样用千斤顶顶起来更换橡胶支座吗?国内没有这个先例,专家们对这个方式也没有十分的把握。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经过多方研讨,专家组决定寻找其它的支座材料。经过精密的测算和实验,最终决定用具有同样减震功能的钢质材料替换橡胶支座,既避免了原设计中每隔30年就要更换减震支座的麻烦,也使这个大“蛋壳”具备了一个太极高手的本领,可以用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身手轻松化解来自外界的冲击。
演出可以不用话筒
夜晚,如果从北京长安街上看灯火通明的大剧院,这个巨大的壳体就如同徐徐拉开的舞台帷幕,将金碧辉煌的观众休息大厅和歌剧院、戏剧场、音乐厅三座半隐半显的剧场建筑展现在你面前,这种视觉效果极度震撼人心。